当下中国家庭,孩子的“吃”经常成为引发家庭大战的导火索。比如说,几乎所有家长尤其是老人,总觉得孩子吃得不够多、 长得不够胖,但事实上呢?——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有1200万超重肥胖少年儿童,在全世界1.5亿个“小胖墩”中,每13个里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惊人数字背后还有各种由肥胖引发的疾病。
“小胖墩”等儿童营养健康问题迫在眉睫,2014年10月10日,“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来到上海,邀请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传播部主任赵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三位专家,教您走出喂养孩子的误区,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
中国好家长:不养“大胃王”只养“水宝宝”
孩子越胖越可爱吗?这种审美,让许多家长面对食物总是各种“买买买”,然后催促孩子“吃吃吃”—但等孩子长大了,肥胖不仅影响自信和社交,更带来许多疾病风险—可爱,就这么彻底变成了可怜!
客观而言,“小胖墩”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今天你过度喂养,明天他就是暴饮暴食的“大胃王”。对此孙树侠会长表示,人能活到70岁,一生吃下去的食物总量在60-70吨左右,如果过早把这 “配额”吃完,生命也就提前结束了。因此,能指导孩子从小细嚼慢咽、细水长流地吃饭,加强体育锻炼,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家长。
高键主任提出一个普通存在的问题:很多孩子喝水太少,而且经常把饮料当水喝,这是极端错误的观念。他建议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大约是一次性纸杯6杯的量,家长必须经常提醒孩子定时喝水,而不要等到孩子渴了才喝,那时已经晚了,“喝水问题比其他问题都更重要”。 每人每天至少喝水1200ml
最好的饮食教育是做孩子“口味”的榜样!
吐槽孩子挑食偏食,导致缺钙缺锌?其实这都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惯”出来的。对此孙树侠会长透露,考察发现,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父母和老人非常重视“食育教育”,全家一起从生活细节入手,训练孩子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丹麦的父母把胡萝卜蒸熟,孩子一条条用小手拿着吃,咱们的孩子呢?从小就爱吃油炸、香辣的食物,口味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孙会长表示,如果大人爱喝酒、吃辛辣、油脂重的食物,孩子变成小酒鬼、重口味小吃货,也是指日可待。因此,大人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做好饮食习惯的榜样!
提到健康的饮食习惯,赵雯主任表示,营养和食物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搭配,以及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体质“对症下药”。从出生起,孩子就应该尽量吃母乳,而不是配方奶粉,孩子1岁到3岁之间,应该有专门的均衡营养食谱,以低油低盐为主,每天要有肉蛋、每周一到两次鱼、猪肝,每天吃三种主食,多吃粗粮,适量补充虾皮,海带紫菜,保证饮食的多样化。
“谈补色变”最Out:选对营养素才是正道
前些年,各类补品、营养素等保健食品大行其道,后被曝出诸多质量问题,导致国人一时“谈补色变”。对此,孙树侠会长严正表示,事实上不应该排斥营养素,美国超市里有五分之一都在卖营养素。科学研究表明,孕妇如果从怀孕前就开始补充DHA,反传销网,孩子智商提高的概率会显著增加。选对营养素,客观上也可帮助孩子走好人生路。
市面上营养素种类繁多、功能被吹得神忽其神,究竟应该如何选用?孙会长介绍,孩子从6个月开始加辅食时,就应该强化铁的补充,普通的米糊、蛋黄是不够的,应该额外补充一些铁剂,而在孩子7岁左右,应该增加蛋白蛋类产品的补充,很多孩子现在都缺钙,如果不及时补的话,到时候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