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李锦芬:回应你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四个字,敢于尝试,因为很多外资都做爱心活动,都做慈善活动,可能他们就是觉得在中国都没有其他,从来没有外资企业,或者是跨国企业申请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资格,所以他们也没有想到要去申请,但是我安利敢于尝试,因为没人做过,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呢,因为有了这个身份之后又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有定向募捐,我们也可以更专注的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就尝试,什么都尝试一下,直销我们在中国也是尝试,终于成功,所以就是创新的能力。目前募捐我们还没开始,今天才宣布成立,募捐的渠道我们7月份正式接受募捐。
余放:要捐款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我们网站也有联系方式。
郑李锦芬:我们也会有银行的帐号可以让他们做这个捐赠。非常感谢大家对基金会的支持,也感谢你们的发问,对于没机会举手问问题的记者朋友,你们也可以写个E-mail给我们,我们也可以透过E-mail回应。谢谢。
主持人:今天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我们刚才会议上也听到很多基金会一个是表示恭贺,同时也表示警惕,中国的公益慈善领域冲进来一个新的玩家,而且这家基金会有一个优雅、智慧、美丽,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而且有成熟的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领导人,所以我觉得我们期待下一次有机会再专访郑太。感谢各位媒体的配合。
提问:我是南方日报的记者,最近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关注孩子的午餐问题,免费午餐,或者营养午餐的问题,今天很高兴看到安利第一家营养厨房也落定了,今天也有小孩戴红领巾,我想问一下对于营养厨房的项目,或者国内现在很热,很多义工或者很多企业,很多志愿者在做的关注儿童或者学生午餐项目启动,你有一些什么特别的心情跟我们分享。另外一个安利营养厨房我看是有一个三年的规划,三年1000所,我想了解一下今年项目重点的推进一些领域是在哪里?
郑李锦芬:这个营养厨房的概念,我坦白说也不是我们安利公司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们营养厨房的概念,我觉得必须要感谢关工委,特别是顾秀莲主席,因为她一直以来都是在推动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们理事长余放跟我说,我们基金会可以重点放在厨房的时候,我说这个厨房干什么呢,是什么概念,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当你让我深入去了南宁,也去了广西、重庆,去了好几个地方,去看当地的孩子,他们的营养状况,实际看到黄豆蒸饭,而不是光是从CCTV的报道看到,你就会理解到,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深远的问题,不是今天一顿饭的问题,不是一个孩子今天不但要他吃饱,要他吃好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你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他就会促成,一批孩子营养不良,以及他的心智发育不好,他们会带来社会问题。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什么都是自己深入了解,做了调研之后,更何况这个也是国家多个政府部门,包括“十二五”规划里面,大家都知道这个是社会民生里面一个最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重点话题,我们选择受助的对象肯定是选对了,而且只有我们安利有那么大的人力资源整合下,才能把这个工作做的完善。
今年厨房的计划,我们现在是这样定的,因为刚刚是起步,我们先定了三年的计划,不是定今年的计划,何况明天已经六一了,半年已经差不多过去了,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好说今年,12月之前我会建多少,是不是三分之一呢,未必。可能只有100也说不准,因为我觉得建一个厨房很容易,但是建了这个厨房之后,那个厨房里面的厨师,那批员工,厨房要用电的,那些电力谁来支付,县政府如何来给予支持,这也不是我们安利公司去做,我们还是需要关工委的带动之下,跟当地的县政府,甚至要跟当地的市政府,可能需要省政府给予资源。我说三年投入5000万做1000个厨房,你可以计算,差不多每个厨房大约平均5万块买那些设施,买了那些设施之后谁来煮菜给那些孩子,是否需要当地政府调动很多资源,给学校有相关的人员配备,物资怎么运送,要送鸡蛋,要送肉什么东西怎么配送,当地的系统怎么调动,所以还是需要我们关工委他们的带动下,我们也会跟他们一起去进行方面的工作。但是要当地的县政府对这个项目热衷,他们愿意调配相关的资源,一个县可能只有几十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县来做,不是一个地方建一个厨房,另外一个地方建一个厨房,光建厨房不是有持续性的项目。
提问:我想补充一下,实际上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安利现在三年计划当中今年可能更多的是要去规划联系这个项目的实施,包括做一定的调研,比如哪些地方需要跟政府,跟各个机构联系?
郑李锦芬:不是我们做调研,关工委已经知道哪一些地方的省,哪一些县对这个需要特别强,也会有配合相关的资源。今年我们肯定会做的,广西已经肯定要做了,当地我们已经看过了,已经做了初步所有需要调研的工作,我们不是1000个厨房300个在今年出现,看具体实际哪个地方准备好了,相关配套的资源都已经完善了,我们就去做,做了之后能够确保那些厨房能够真的发挥作用,而不是建了一个厨房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