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之处在于,虽说民间说法阿胶越陈越好,但是,国家标准是阿胶作为一种药品保质期不超过五年,所以囤货商面临一个保质期的问题,不能一直囤着,得定期去库存。
而茅台酒据说越陈越香越贵,不会过期,经销商和个人投资者可以囤一百年也没人说变质了,政府好像也认可这种说法。
不过,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时间并不能改变白酒的分子结构,只不过会导致酒精慢慢挥发掉了,酒友们觉得陈年酒好喝,一是心理作用,二是酒精挥发掉了一些后酒的度数实际上是下降了,所以口感上是觉得纯了很多,其实是淡了而已,所谓年份酒的各种神奇口感,不过是故事在你的口里发酵。
同茅台一样,东阿阿胶的药用价值和滋补效果也被传得神乎其神,不管有没有夸大其词,但是,作为一种药品或者食品,如果是货真价实的阿胶,它的安全性暂时还没有看到太多的质疑。茅台
茅台虽然也有护肝壮阳的说法,只是限于民间传说,而来自包括《柳叶刀》在内的顶级科学杂志倒是对白酒的致癌危害多有论述。
有人说茅台已经存在一千年了,所以,一千年后大概率它还会存在,我在想,裹脚布过去也存在了一千年,一千年后它还存在吗?我说的存在是继续被使用,而不是存在于博物馆里,茅台作为食品大概率还是会存在,作为金融品它也许就不在了,所以,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值得思考的,还会以现在这样被崇拜被仰视被追捧被神化的方式存在吗?
从全球范围来看,烈性酒一直被当做与烟草、毒品和赌博其名的“四大瘾品”之一,现在的90后00后已经很少喝高度白酒了,特别是那些有能力消费茅台的高净值家庭,目前来看,主导消费文化拥有话事权的是渐渐老去的60后、70后,而这些富裕家庭的下一代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很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难想象他们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为了面子和虚荣心而一掷千金去买茅台,藏茅台,喝茅台。
通过连续提价来打造奢侈品,通过经销商和个人投资者囤货来维系价格的上涨曲线,营造价格永远只涨不跌的预期,这一点茅台与东阿阿胶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茅台做得更加极致走得更远而已。
每年生产的茅台最终有多少是被喝掉了,又有多少被各种各样的人与机构囤起来了,没人说得清,只要价格在涨,囤货就有利可图,就不会有人急于抛出囤货,然而,价格真的会永远涨下去吗?一旦涨不动了,囤货就会成为负担,谁还会去囤货?而庞大的社会库存一旦开始抛出,东阿阿胶的场景就会在茅台身上重演。
茅台的牛皮还能吹多久?
这么多年以来,茅台的成功更多依赖故事营销,比如巴拿马金奖的故事,某某伟人爱喝茅台的故事,还有“国酒”的故事。
这些故事当初还是唬得人一愣一愣的,但是,好像这些他们自己讲的故事总是不断有人提出各种质疑。
有消费者说了,忽悠我可以,但是请注意次数。
一旦忽悠上瘾,哪里能轻易停得下来?店大欺客的事情还是继续在发生。比如,讲了好多年的年份酒故事,被踢爆了之后,不仅狡辩,而且还理直气壮。
媒体前些时候报导了成都知名律师邢连超花61996元购买了“50年陈年茅台”、“30年陈年茅台”各两瓶,不久后他发现购买的这4瓶高价酒是茅台公司用15年酒龄的基酒勾兑而成。邢连超遂以虚假宣传等理由,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国酒茅台销售有限公司告上法院,要求“退一赔三”。
然而,茅台代理人当庭辩称,没有欺骗消费者的故意,也没有实施欺诈行为,因为之所以会以15年、30年、50年为划分标准,是为了使不同年份的陈年茅台酒口感区别开来,简而言之,就是50年不是酒龄而是口感。
其实这个辩解还是弱爆了,我想给给茅台年份酒支一招。
先来看看有家高档餐厅如何做“鱼翅捞饭”的。
客人在一高档餐厅点了一份价格昂贵的鱼翅捞饭,等到饭端上来才发现,都是豆芽没有一根鱼翅,遂提出质疑,结果被服务员嘲笑了一番:我们这儿有位厨师名叫“鱼翅”,他做的捞饭就叫“鱼翅捞饭”,没有什么问题吧?客人哑口无言。
那位律师买的50年贵州茅台年份酒,经权威机构检测没有一滴酒有50年的年份,茅台辩称,50年的年份酒是勾兑出来的,口感是50年的,并不是说这瓶酒有50年的酒龄。看看,多么智慧的回答啊!却没法说服那位律师,他对此说法并不接受,还要较真下去。
假如学习一下人家“鱼翅捞饭”的高超狡辩工夫,何至于此?高逼格如阿里巴巴,早在公司创立时就超前做好布局,想到了每人取个武侠小说中的昵称,比如“风清扬”啥的,一旦哪个伙计捅了娄子,马云可以这样辩解:啊哈,那伙计不是我们公司的,你去《笑傲江湖》里找他去。
所以,茅台酒厂可以借鉴一下,马上给每位调酒师傅取个花名,比如,30陈,陈50,陈百年,千年陈,今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批量生产50年茅台,百年茅台乃至千年茅台年份酒了,为了彻底堵住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质疑者的臭嘴,还可以让陈百年师傅,千年陈师傅在珍藏证书上签名画押,证明正是他们手工制作,保证可以令消费者哑口无言。
想起战国时期著名逻辑学家公孙龙在《公孙龙子·白马论》中提出的那个“白马非马”论,感觉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诡辩跟他比起来都弱爆了,你看看人家是怎么辩的:、
曰:“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这诡辩逻辑很简单,“马” 指的是马的形体,“白”指的是马的颜色,而颜色不等于形体,所以白马不是马。
没想到,在面对消费者的态度上,市值万亿的贵州茅台没学会如何讲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反而在虚假故事被戳穿后大玩“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拒绝诚恳认错,这样的公司竟然还宣称自己离一家伟大的公司越来越近了!
江山代有辩才出!假如公孙龙知道此事,保准会笑得从古墓里一屁股坐起,“虽说白马非马,但谁敢说我公孙龙不是一条龙?”,喝下一杯千年茅台,遂心满意足地重新躺下。
(责任编辑:风清扬反传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