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鱼 图
2003年9月,广西查获一个传销窝点,涉案人员500多人,其中90%是大学生;
2004年3月,湖北、河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份的200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中受骗;
2010年8月,南京市查获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起在校大学生传销案,案件涉及33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
2015年8月,南京浦口端掉一传销窝点,涉案人员700多人,其中大学生将近350人……
这些数据显示,传销组织已经“盯上”了大学生。为了避免更多的大学生深陷传销组织,浦口警方结合当前打传工作,列举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支招。
江南时报记者张旭通讯员刘昱彤郭婷
案件一
姑姑痴迷传销,游说刚毕业的侄子“创业”
张某,男,23岁,安徽人。今年7月大学毕业,一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姑姑看他在家无所事事便主动联系自己的哥哥,说服哥哥让其到南京来找工作。今年4月,王某跟着姑姑一起到了南京。带王某在各大旅游景点玩了几天后,王某问姑姑工作的事情,姑姑劝说现在工作不好找,要介绍生意给他,“鼓励”他自己做“老板”。
王某觉得自己刚毕业没多久,没有经济来源和基础,有些犹豫。姑姑说也不需要太多钱,几万块就够了,后来带着王某去见了一些“自愿连锁经营业”里的人,这些人每天跟王某聊三次,每次均给王某分析这个行业的好处,称“连锁经营业”是国家在悄悄进行的事情,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是一个大项目,通信公司对这个行业是大力支持的,让他们办理集团号,只要投资6.98万元就能赚到1040万元。
考虑到自己的亲姑姑也加入了,没有任何防备心理的王某相信了他们,跟父亲要了7万元,父亲听说是和自己的妹妹一起做生意也没有猜疑。随后王某的姑姑就这样帮自己的侄子一次性申购了21份,共6.98万元。这些人给王某办理一张带有集团号的通信集团号卡,大约一个月后他们返还给了王某1.9万元,并开始要求王某可以多介绍一些人来,这样赚的钱更多,“你是大学生,通过微信、QQ发展伙伴,最好从同学朋友入手发展。”至此,王某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传销陷阱。
案件二
想打工挣学费,老同学“介绍”工作入陷阱
王某,女,21岁,广西人。9月3、4日是某学院学生新学期报到的时间,但已经大三的女生王某却不见踪影,随后王某的母亲和班主任确定其已失联。原来,王某在7月中旬考完试后便乘车离开了学校,她还打电话给班主任声称已经回到家里。
8月23日,在开学前的几天,王某的母亲打电话给其班主任,说女儿整个暑假并未回家。之后,王某的母亲、老师和同学们通过电话、短信、QQ等工具与其联系,但均未得到回应。王某母亲在当地报警,称女儿失联。
王某来自广西某市某族自治县,是当地某学院2012级学生,现已大三,平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经常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并且表现优秀。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王某大学的学费一直是靠助学贷款,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她便想趁着暑假外出打工挣钱。后在QQ上与多年未见,却早早外出打工的高中同学小莉有了联系。小莉在聊天中得知,小王想要打工赚学费。于是就介绍小王来南京“打工”,此后便失去音信。被骗后,小王一直想要逃离,可是每天都有人给她上课“洗脑”,并进行看管。8月25日,家人在接到南京浦口警方的电话时,才知道自己的女儿被骗进传销组织。
案件三
轻信网友与其谈恋爱,“洗脑”被骗3.3万元
陈某,女,21岁,广东人。某大学大三学生,于今年1月办理了休学手续。今年5月的一天,陈某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认识了南京网友小赵,很快两人在微信上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并相约在南京见了面。
见面后,小赵对陈某悉心照顾,给陈某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小赵也从陈某口中得知其父母在广东做生意,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便也记在了心里。在南京游玩了几日,陈某回到了广东,后继续在网络上与小赵联络。6月的一天,陈某告知小赵,她不能总靠父母养,想学着自己做生意。其实,此时的陈某还不知道,在其从南京回去后不久,小赵就被自己同学骗入了传销。
因为要发展下线,小赵便向陈某提出想与其谈恋爱,并可以陪她一同创业的意见。由于之前游玩时小赵对自己的悉心照顾,陈某对其也有好感,便同意了交往。恋爱时,小赵向其推荐,他正在南京做红酒和皮夹生意,可以让她入股合作。
7月上旬的一天,陈某只身一人再次来到南京准备和“男友”合伙做生意。后小赵每天带她见“传销家庭成员”,并向其不断推荐比红酒生意要大、更好的“1040”工程。由于十分相信小赵,不久后,陈某也被洗脑加入了传销组织,先后交了共计3.3万元,申购了10份。
[案件分析]
大学生成为传销主力军
传销为何屡屡对大学生下手,大学生又为何成了传销的主力军呢?南京市公安局浦口分局打击传销专业队民警王旭鹏从多起传销案件中总结,认为大学生成为传销主力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单纯,便于洗脑。
王警官说,从以上三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渴望成功、追求爱情、求职心切,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容易轻信他人,为上当受骗埋下了“根源”。
同时,传销体系会针对发展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运用不同的欺骗方法骗其加入,然后每天通过多人次不间断地灌输所谓传销理论,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进而达到发展下线骗取钱财的目的。
案例中,非法传销组织人员利用亲情、友情、爱情来进行欺骗活动,把感情当作诈骗工具。受害者没有防备,被亲人朋友以“善意的谎言”来洗脑,之后还会认为,把亲人骗来,是为了他好,内心无负罪感。
[民警支招]
做好三点可以远离传销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传销的诱惑,又该怎样防范?王警官认为,有效避免上当受骗,大学生只要做好以下几点基本可以远离传销。
王警官说,首先是大学生在独自面对社会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最好先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在思想上对社会有一个充分认识,了解当前常见的骗局种类和特点,在接受邀请出游或实习、就业时尽量避免在没有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单独面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
其次是在接受邀请后,出发前应将目的地和接触人员情况、通讯方式留给亲友或同学,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或被骗后无法联系,错过最佳的救助机会。
传销通常以亲戚、朋友或者网友一起旅游、就业、做生意为借口骗钱,因为是亲友或者是相对熟悉的人,欺骗性和隐蔽性都很强,但是谎言是要被揭穿的,如果出现上述这种情况,那么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传销。
[传销危害]
将会终身带来负面影响
传销对大学生的危害是极大的,甚至可能是终身的。下面列举几项大学生传销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一、被卷进传销的大学生当有一天脱离了传销,就再难以接续以前的学业,造成了终身遗憾和损失。
二、大学生作为传销参与者,一旦觉悟了,想要脱离苦海,很可能会遭到组织者囚禁、毒打等虐待,甚至可能会被组织者和同伙杀害。
三、传销参与者往往都会欺骗,甚至勒索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等关系圈内的人,骗遍了关系网内人的钱财和感情,从心理和感情上说,都是被亲友深恶痛绝的。即使以后脱离了传销苦海,不但损失了钱财,还得罪了原有的关系网,最终众叛亲离,难以在社会立足发展,更无人脉可以依靠。
四、由于长期的耳染目睹,一些参与者虽然能在口才上有进步,但思想和观点很可能偏离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传销暴富梦破碎,很可能走极端,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极端仇视社会和他人,走上歧途。
五、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最终会被警方抓获,受到法律制裁。不但面临牢狱生活,非法所得还会被罚没,如果伤害了其他被诱骗的传销者,还会被判赔偿。
(原标题:大学生屡屡被骗入传销组织亲戚、同学和朋友的“真心”相邀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