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销,为什么会让一个村子陷入迷狂?传销,在它的“线上”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存在?没有这次采访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
这几天来,我的脚步和见闻,终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传销生活断面,让我得以对此一探究竟。
9月15日下午4点,从滕州来的老王一家六口刚刚买了“午饭”,即将准备结束大半天的搜寻。自从7月底他的儿子被骗到传销窝点以来,老王一家近日才得到儿子的下落。然而老王终究迟了一步,随着泰安警方以及相关部门的持续打击,他儿子所在的传销团伙已经转移,漫无目的的搜索中,老王时常想象找到儿子的场景,对他而言,他想尽快见到儿子,可他又害怕,再次见到儿子时有可能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孩子了。经过14日下午以及15日凌晨的强力打击,下旺村恢复了十余年来难得的平静,因为需要帮村里收缴电费,赵先生和村里的传销人员有着更多交集,滕州老王的顾虑也让赵先生深有感触,他至今仍然记得,他在帮助一位家长解救一位被困女孩时,女孩说的第一句话,“谁让你们找我的,我在这里是干正事。”
村民证实,怀有这种想法的传销成员不在少数,他们即使有人身自由,也不会主动联系家长透露自己的情况,因为他们都确信自己在干“正事”。
和村民说法吻合的是,在近期的打击行动中,面对民警,传销成员中鲜有主动求救并要求回家的成员。法律条文中规定“组织内部参与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应当对组织者、领导者追究刑事责任。”而传销窝点里查获的人,除头目可以依法处理外,大部分人员情节不够严重,只能批评教育后遣返。如果没有家人,或家人不管,这些人被遣返后很可能会回来“重操旧业”。怎么避免出现这种状况?这是个严峻课题。
然而,正是这最难“通关”的环节,对很多传销人员而言,才是治标又治本的良药,而开出这副药方的,不应当仅仅是公益组织。对他们进行心理的和精神的疗救,或许,才是真正的营救,在这一方面,迫切需要职能部门的介入。本报记者 李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