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慕容雪村曾卧底江西上饶传销组织23天,然后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少了一味药》。慕容认为,中国人所最缺乏的那味药,叫做“常识”,传销组织的从业者们因为缺乏常识,无知者轻信,因此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我不具备慕容的才气,也没有他所具有的渊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但通过自己在合肥5天的经历,发觉大部分从业者其实阅历丰富,学历层次也普遍不低,既不缺少聪明者,也不缺乏精明者,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属于头脑里纹路较多的一群,但是他们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个行业里呢?
简单地用“缺乏常识”的理由是无法解释这个现象的,我认为传销最诱人之处,恰恰在于它能够满足我们的某种梦想:我们不仅需要成功,还需要体验获得成功的过程。参加这个行业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仅仅像彩票中奖般得到巨额的财富,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凭借自己的努力站起来的成功者。
多年前看过一期《挑战主持人》,节目的结果是一位面相平凡、口才也平凡的男孩获得了最后的冠军。在主持人马东发完他对这个出人意料结果的感叹后,作为胜利者的男孩按程序发表了获奖感言,感言中的一句话我记忆至今:当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怀揣着他的梦想走进这个世界时,他会发现世界提供给他的机会是多么的少啊!
我们身边不缺少财富英雄,也不乏火箭般飙升的春风得意者,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成功依然是这个世界的稀缺品。无可否认很多失败者并非没有获得过机会,而是没能把握住机会,但对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来说,他们可能一生中也没能看到那个可以让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
传销恰恰能够提供给他们这个机会。很少有人会满足于成为一个单纯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而是更想成为带动整个家族致富的人,因为传销走的正是亲人带动亲人的道路---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关系好,我还不会带你进来呢。试想一下,和亲人们一起腰缠万贯回到家乡,满眼都是身边人感激和羡慕的眼神,这是何等惬意的一种场景?即使你意志坚强,即使你头脑清醒,但当无数人、包括你平素亲近和信任的人一遍一遍的向你渲染这个美梦时,有多少人能够真的抵制住这种诱惑?
他们最缺的,其实不是常识,而是梦想,特别是一个不仅美妙无比、而且看似触手可及的梦想。如果说传销是一种瘟疫,那么我们缺乏免疫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它不能给我们的未来提供保障,不能够让我们在心理上觉得安全,也不能让我们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获得成就的快感。但是这一切,都能够存在于传销人所描绘的那个美梦里,你真的不想去尝试一下吗?
我承认,如果不是最终发现了那个数学模式的破绽,意识到这一切其实都建立在由谎言构成的沙滩上,我有极大的可能会去参与这个行业,毕竟,在那套由一连串的谎言所建立起的体系里,梦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2-3年的时间内,立等可得。
梦想,以及可以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才是我们最需要的那味药。当青春期的美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在现实的风沙里,突然慈祥的上帝给了你一个重建的机会,又有谁能够不为此怦然心动?当你的欲望被点燃,当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入那个美梦时,当你被诱导着戴着美丽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现实世界时,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被“洗脑”吧。
(2)
这个行业的特色之一,是它并不培养讲师,而是让参与者自己成为讲师。从经营的角度讲,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从操作的角度讲,从业者本人现身说法的讲述,比职业性的讲师更能让受众放松警惕,也更容易取信于人。
这的确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设计。
新人到这里来,目的是“了解”行业,这个“了解”的过程需要遵循一个严格的流程,在上一流程尚未结束时,他们不会为你开展下一流程。我在了解行业的第二天因为对那些重复多遍的内容已经厌倦,强烈要求直接去了解新的内容,甚至使出了拒绝继续了解的手段作为砝码,依然没能改变这个流程。由于我在合肥只呆了6天,了解行业只有5天,因此没能接触到第6、7天的内容。据说,那是对如何接待新人的一种培训,性质类似于公司里的入职培训。正常情况下,经过5天的了解,已经足以让新人对行业信心十足,欣然入伙了。
由于最近来的新人太多,老业务员们都比较忙,正常情况下需要提前两三天进行预约:“**哥,后天上午有空吗?有一个新人要来,你能不能给他讲一下****的内容?已经安排好了?那下午有空吗,能不能……”
我是后来才知道,在我刚来合肥的那天晚上,我前三天的交流对象和交流顺序、交流内容都已经安排完毕了。根据行业的规定,只能由不认识的人来和新人进行交流,因此行业内彼此发挥“互助”精神,彼此替相熟的伙伴们培训新人。这其实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模式,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可能去帮助你。单就这种组织模式而言,确实很符合科学发展观。
详细的谈话过程就不去复述了,前两天的内容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这个行业是国家在做,合法性毋庸置疑;2、这是一个真实的、确确实实能帮助每个人实现梦想的行业,它不仅能让你本人致富,而且还能带动你的整个家族致富,让你在成为千万富翁、光宗耀祖的同时,连带收获亲朋好友的尊崇和感激。
他们说,这个项目是1998年,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清花巨资引进的,目的是解决中国五大类人口的就业问题等等。这个项目据说是由两个犹太学生在十九世纪首先发明的,并且在某个经济学大会上获得了银鹰奖,然后这俩家伙借此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再然后美国政府从那俩学生手中买去了这个项目,迅速帮助美国从南北战争中创伤中复原和崛起。现在我们从美国人手中买了这个项目,要相信领导人的睿智,难道这笔巨资会白花吗?
我所疑惑的不是李总理为何要买这个项目,而是国家为何要因此耗费巨资。根据WTO中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这种经济运行模式既非版权,也非工业产权,难道还需要花钱去买吗?而且付钱的对象还不是某位学者,而是一国政府?如果我们出版了他的著作,我们无疑需要向作者支付版税;但如果我们借鉴了某国的管理经验,难道也要向他们支付巨资不成?
很明显这样的问题超出了讲解者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致使他有些张口结舌,但我也没就此纠结。因为我到这里的目的不是与人辩论,而是了解事物。再然后就是一些老生常谈,为什么能够解决就业,为什么能够防止资金外流之类。
但这一切已经不能引起的我的兴趣,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如果这个项目真的是国家在操作,那么国家究竟意图何在?根据这个项目的规则,投入69800入局,拿够1040万出局,那么国家是在向这个项目里投钱吗?不可能!因为如果这样,这个项目就会成为国家的负担,国家还不如拿这个钱去给公仆们涨工资呢。那国家是打算从这个项目里抽钱吗?很明显资金在重组的过程中是不会增值的,就像一张100的钱和另一张100的钱无论怎么交换位置,它们也不会因此变成300一样。如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国家还要从中抽取45%作为国税,那么69800究竟是如何变成1040万的呢?
没有人给我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总是让我别着急,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我反驳说不应该是这样吧,我们这个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它投资少见效快,在2-3年内就能够成功,这也是能够吸引我们加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这个项目需要的时间不是2-3年,而是七八十年,那么我们还有耐心继续做下去吗?既然项目以“快速”吸引人,为什么在了解的过程中就不能“快速”一点呢?
然后又有人说,凡事都要讲流程,就想上学一样,小学课程都没学完,让他直接去上大学,那么他能理解吗?我继续反驳,说如果你们以前讲的内容我理解不了,那么不再继续下面的内容还情有可原。但这些国家在操作、肯定真实合法之类的话都已经让我耳朵上生茧,难道还不能继续来点新东西,难道是在质疑我的理解能力?
就这个问题一位女士打了个比方,说你这么心急恨不得两天就全部了解,就像一顿饭要吃10个馒头一样,你也不怕撑着?这句话惹恼了我,我说就这些小儿科对于我来说就像旺仔小馒头,你一顿饭难道连10个旺仔小馒头都吃不了?
这句话说的有点狂妄,把她憋住了。但即便这样,你依然无法了解下面的内容。这的确是一个讲究流程和纪律的行业,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能少;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能多。
因此,在前三天,始终没有人给你解答钱怎么生钱的问题。他们总是在一遍一遍地重复这个模式怎么好怎么好,但就是不告诉你它为什么会这么好。这个困惑我直到第三天晚上才弄清楚,原来在正式接触模式的内容之前,还需要完成这样一件事。
(3)
其实很多给别人讲课的人,自己也并不是太明白所讲的内容。接触的人多了,发现他们的很多话都是雷同的。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可以相同,但如果说话的句式和所用的词汇都完全相同,只能是重复多遍之后的一种复述。他们其实并非在表达什么观点,只是把这些东西复述给你听而已。
在谈到行业的合法性时,他们会提到法律的三大原则:1、法不溯既往;2、法不禁止不为罪;3、法不责众。对于前两条我没什么疑问,但第三条明显就是扯淡了。法不责众只是一条成语,在法律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也会考虑到这一点,但绝不可能成为一条法律原则,否则**功也不会遭到严厉打击了。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和讲解人起了一点争执,面对着那张自信的脸孔,我虚张声势地说:“如果你在任何一项法律条文中找到法不责众这4个字,每个字我输给你一万块钱!”
他不敢应招了,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的心虚。虽然对这一切深信不疑,但法律条文中究竟有没有这个内容,他自己也不知道。
我也因此明白了这种安排的真正动机:只有让你真正信服了这一切都是国家的,是合法的,以后的课程才好开展。前三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消你的质疑。当你对这一切已经深信不疑,以“学习”而非“质疑”的心态去接触那种模式时,才不容易发现其中的破绽。
在网上关于“合肥传销”的帖子也有很多,作为目前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传销窝,每一个新人都会怀着警惕大于信任的态度去接触这个行业,因此消除他们的警惕心才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大部分人不接受行业的原因,是对“国家性”和“合法性”的质疑,而很少去探讨模式本身的缺陷。或许是因为前3天的接触已经让他们放弃了去继续了解,或许像我这样,在没有打消对模式的疑虑之前,对一切表像都概不相信的只是少数。
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一种市侩。我对行业是否由国家操控,是否完全合法兴趣不大。哪怕它只是由合肥市自己操控的,甚至只是合肥的某个部门操控的,只要它不违法,只要挣到的钱不被认为是非法所得,只要不需要坑害自己的亲戚朋友,其他的我都无所谓。我最关心的是它到底能不能挣到钱,行业到底能不能安全稳定地运行和维持下去,其他的一切,说的再好听也都是浮云。这个行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建立在一个据说能让所有人迅速赚到大钱的模式上。在看到这个恍如神话故事的模式之前,其他的东西都是海市蜃楼,经不起一点阳光的照射。
第三天下午,一个小姑娘对我进行完1个小时令人晕晕欲睡的交流之后,告诉我今晚我将享受20道“大餐”,这令人我陡然精神一振。在经历了令人厌倦的喋喋不休的“国家性”与“合法性”的灌输之后,终于要来点新玩意了。
这道所谓的大餐,其实只是“经管20条”,具体内容在百度上都能搜到。大意是我们是为国家金融服务的业务员,需要高度的自律,而自律也正是本行业的一大保障云云。“餐厅”设在某一位业务员的住处,参加者连我在内一共6人,由于我是男性,因此另外5人为3女1男,似乎是为了保持性别的平衡。吃大餐的之前还要把房间的窗帘拉上,神秘兮兮的好像在搞什么仪式;然后主持者把手机放在桌上静默1分钟左右,等待到19:30分才能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