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户隐私保护上,第三方支付属于传统中心模式,个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数据,中心节点很容易滥用用户数据,且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一旦爆发风险,对个人和平台的危害巨大,Facebook就曾发生过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但是区块链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不依赖中心、多方共享环境下、基于密码学、用户自主可控的隐私保护新模式,数据不单点存储于第三方机构,用户自主可控地对个人数据匿名化,无需让渡数据权利。也就是说,数据向哪些人透明、透明程度、是否可被追踪均由用户自主掌控。
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方向Facebook没有简单拷贝比特币、Ripple币,也没有简单模仿支付宝,而是推出了全新理念的Libra,说明真正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数字货币很可能是既要吸收借鉴先进成熟的数字货币技术,又要把传统货币长期演进中的合理内涵继承下来。央行数字货币
我认为央行加密货币(CBCC)是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央行的研究起点也就是CBCC。过去十年,数字技术在支付、清算和结算方面出现了重要的新发展。加密货币代表了这一波大潮的前沿。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构思,可以从笔者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看到,文中提到我们需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成熟的知识和经验,深入剖析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
一方面,从理论入手,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密码货币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现实入手,对运营中的各类典型电子与数字货币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基础原型。央行数字货币
目前各国开展的央行数字货币试验,比如加拿大央行Jasper项目、新加坡金管局Ubin项目、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Stella项目等,大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试验,但还停留在批发(机构端)应用场景。这是因为中央银行一向被认为不擅长零售端业务,有种担忧是当数字货币向社会公众发行流通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极大的服务压力和成本。
我们的数字货币原型系统探索了区块链的应用,但并不完全依赖该技术。在设计上,它利用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性,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CBCC确权账本,对外通过互联网提供查询服务,相当于网络“验钞机”。
这种设计一方面将核心的发行登记账本对外界进行隔离和保护,同时利用分布式账本的优势,提高确权查询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交易处理仍由采用传统分布式架构的发行登记系统来完成,分布式账本仅用于对外提供查询访问。央行数字货币
交易处理子系统和确权查询子系统分离并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规避现有分布式账本在交易处理上的性能瓶颈。同时,原型系统还采用了“总/分双层账本结构”,既减轻了中央银行压力,又保障中央银行的全局掌控能力。
目前来看,学术界的热点大多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加密货币的研究。Libra与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对比两者虽然均采用加密货币技术,技术路线有相似之处。央行数字货币
但在发行方、技术平台、可追溯性、匿名性、与银行账户耦合程度、是否支持资产发行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货币层次看,央行货币是M0层次,银行存款等传统信用货币在M1和M2层次,而Libra则是在更高的货币层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M0与M2的比值约为4%。与数字M0相比,数字M1、M2……Mn更具想象空间。
从创新角度看,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试验基本上是比较秘密的“曼哈顿”工程,这种方式未必符合现代开源开放社区的发展需求。而Libra项目的代码按照Apache2.0标准开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开源协议标准来查看、复制、部署Libra的底层源代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提交对开源代码的修改建议,一旦Libra协会批准,该修改就会被纳入生产系统。
按照开源社区十年来的运作经验,这种开放和众智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绝大多数参与者的利益,保证项目的凝聚力,促其快速发展壮大,同时也充分促进了技术系统与市场需求的匹配融合,最终培育出一个技术先进、市场认可的数字货币生态。任何数字货币均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