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开店卖商品,邀请朋友开店的收益要高得多”,一位达令家会员曾表示,介绍朋友成为店主,并组建层层分级的所谓“销售团队”,再从下属销售团队中逐级分享提成,才是隐藏在“开店赚钱”背后真正的盈利之道。
通过人群邀请制,平台获得入门“会员费”的同时,也获得会员人群裂变效应,而这一系列自发裂变的动作背后,是一套完整“赚钱”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用户数量裂变已成为社交电商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以至于各大平台不断“优化”平台激励机制,一方面,用户流量易于流失,而搭载会员的体制实际捆绑了消费人群,使得脱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高收益“造福”神话契合用户心理,自发推广并“拉人头”,获得用户数量裂变。
用户投诉不断,平台涉嫌“卖假货”
赵女士于2018年8月17日在“达令家”搞活动时购买了一双运动鞋,“穿了有20来天的样子吧,鞋子左右就都折破了,和平台多次交涉,开始推托,最后给我的结果是因为过了七天的退货期,只能赔20元的代金券,这个结果我不满意”,赵女士表示。
像赵女士这样的受害个体还有很多,据了解,在某投诉平台上,就有多位用户爆出达令家存在商品质量问题、售后退换货困难等问题,投诉者大多称发现问题商品后与平台联系,却被商家和平台推诿,往往半个月甚至几个月无法得到有效回应,而且平台上甚至没有换货窗口。
另外,达令家对外宣称,达令家的供应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是海外市场的品牌及一级供货商,另一部分则是一般贸易,通过国内独立分销渠道进货,并与海外的300多家品牌直接签约。
在达令家的官网上,SKII、雅诗兰黛、兰蔻等一二线美妆护肤品牌均显示是其合作伙伴,但从上述几家品牌的官方渠道处核实后发现,达令家并不在他们合作的电商平台之列。
笔者认为,流量与信任是电商的基础,社交电商的出现为高性价比流量的获取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是只靠流量并不足以构筑护城河,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是供应链和用户需求的满足。
在经过粗放式收割流量后,社交电商应开始关注供应链优化和用户满意度,企业管理走向精细化以促使消费者复购,加强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才是立足之本。
在社交平台传统盈利模式逐渐收窄,内容变现能力走低的情况下,社交电商的发展逻辑有望得到施展,实现商业变现成为可能,然而在行业野蛮增长期,更需要平台方自我约束,良性发展,避免过度“透支”用户信任。(崛江网—社交电商产业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