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位女研究生从传销中脱身后的感受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他有办法让你成为百万富翁,保证你3年挣到120万。5年挣到500万,这样的话你会相信吗?也许你不信。但是全国范围内竟然有15个省的16万人相信了。”
传销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但传销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15个省的16万人深陷其中呢。这些人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究竟什么是传销呢?
某个人陷入传销的过程往往是被熟人采取欺骗的方式拉入传销窝点(传销人员租住的房子),手机等通讯工具被拿走,人身自由也从此被剥夺。接着就开始了饮食条件差、作息非常规律的“艰苦创业”生活。在这个其实叫“洗脑”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意识到是传销,强烈要求离开。有些人则感到很奇怪、很新鲜,带着好奇的心理观望着,最终识破或者深陷。被“洗脑”成功的人会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其中的活动,开始扩充自己的“下线”。意识到自己被骗的人也可能出于无奈,开始被动地参与。
一、传销的社会背景
1.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一种精英教育。大学生也会面临找工作的难题。传销组织往往是打着帮忙找工作的名义拉人的。这无疑给正面临就业困境的大学生送上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2.相信熟人。中国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中国人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亲人、朋友、老乡等等之间,制度信任相对缺乏。对陌生人往往会加强防范,对于熟人的防范心理则没那么强。传销人员就是以“杀熟”的方式扩充“下线”的。
3.农村孩子家庭贫困,性格内向。深陷传销的人多数是农村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家庭贫困,对与摆脱贫困、迅速致富有着很强的心理欲求。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高校逐年增加的高额学费也让一些学生难以承担,来钱既快又多的传销这时也很容易成为贫困学生渴望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见识较少、思想单纯,对纷繁复杂的欺骗手段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加上自身的一些性格弱点,如自卑、内向,往往为传销分子对其进行洗脑所利用。
二、传销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许多大学生被传销组织提出的平等、互爱等虚拟的东西所迷惑。人都有一种被社会承认、被他人关爱的需求。在学校里,部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被忽视了,他们缺乏亲情、友情的互动。在传销活动中,大家组成“家庭”,一起睡地铺,一起捡菜叶,一起分享感受,从而对传销集体产生心理依赖。
2.群体暗示和从众效应。你讲得再荒唐,几个人在一起谈就不觉得荒唐;大家一起失败,痛苦变成了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被欺骗,反而不觉得被欺骗。在群体暗示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受到暗示,这是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为强烈的缘故。
3.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目前社会的用人制度也是构成大学生受骗的一大重要原因。现在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倍感焦虑,为了免遭社会淘汰,他们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戒备的情况下“疯狂”寻找实践的机会,加上“暴富”心理作祟,传销无疑成了大学生心中实现理想的阶梯。传销组织往往就利用这一点,以招聘名义引诱大学生加入组织。
4.学生社会阅历浅、叛逆心理强,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洗脑”非常迎合他们渴望改变生活、寻求财富的完美幻想,所以很容易被谎言所欺骗。
5.“过度理由”和“首因”效应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非法传销组织的人,最初常常是被亲戚、朋友、同学、战友以帮忙找工作的名义邀请到外地的。被谎言骗到组织里接受洗脑,是陷进非法传销泥潭的第一步。
而“过度理由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事后发现是很可笑、很拙劣的谎言,在应用时却屡试不爽、每每得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甚至还觉得有点理所当然;倘若是一个学校里的陌生校友或原来军中的战友帮助我们,我们兴许会认为他“乐于助人”。因此,只要让被邀请者不对邀请行为产生怀疑,他们自己就会为邀请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
对于邀请者来说,虽然明明知道这是属于欺骗行为,但只要接受了“欺骗对方是为对方着想”这一理论,就不会去深思:如果真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为什么必须要用欺骗手段做邀约,而不能直接告知对方来了之后真正从事的是什么?
在平常的生活中,很难想像一个人受朋友邀请去做客,晚上睡觉时,朋友还会给他洗脚。但在一些非法传销组织里,这是“行规”。当他或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团队,受到热情到过分的接待,被欺骗的想法会被降到最低限度,想与这个集体融为一体的愿望促使他们与那些人互动,于是,找出谅解他们把自己骗来的理由是容易的。这即是非法传销组织在新人身上所实现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