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严寒、极光、帝企鹅,这是远在大陆的我们对极地的所有印象;在西风带气旋中躲避冰山进行环南极考察、在零下五十九度的严寒下搭建“泰山站”、在近乎不可能的条件下完成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52名乘客救援、在返港途中临危受命搜寻MH370失联客机……这才是最真实、最震撼的极地之旅。受安利(中国)公司邀请,9月12日“极地科考 安利相随”科普巡讲活动在河北艺术中心举办,曾六赴南极三赴北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夏立民和新华社美女记者张建松来到石家庄,在现场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和观众们分享了“雪龙号”及极地科考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讲述:生命奇迹 极地科考中国身影
“极地科考必须有中国的参与。”夏立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兼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新闻发言人,曾6赴南极3赴北极执行任务,最长在南极逗留了17个月。今年4月,他完成了第30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的任务回国。
“所有的极地科考人员,在出发前必须签一份"生死状"”,因为极地的挑战,是绝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比如,雪地车在冰盖上行驶,长达几十公里的路途,随时可能掉进“冰缝”。科考人员将其称作“地狱之门”。看似一马平川的南极冰盖,其冰下地形却起伏不定,冰裂隙被浮雪掩盖,肉眼根本看不见。“就算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裂缝也经常会深达千米,雪地车或者人一旦掉下去,就不可能生还”。
在南极内陆建昆仑站的经历,让夏立民十分难忘。当中一项最艰难的任务,就是完成深冰芯钻探场地的修建工作。-59℃的酷寒中,队员们要在地面上挖3米深、10米×10米的雪沟。“都是棒小伙子,每个人身上贴了几十个"暖宝宝",全副武装,只能连续工作20分钟,之后要到-30℃的坑洞口"暖和"10分钟,再继续工作”。夏立民说。
张建松,新华社记者,曾多次随中国极地科考队进入极地考察。搜救马航MH370客机时,她正在“雪龙号”上。“援助搜救失联马航MH370最大问题是时间紧迫,当时给全船8个半小时,这里面包括了办手续、人员上下、物资的补给、离港等,他们基本就像打仗一样,到最后出发了,整个甲板上堆满了东西,大家一边出发一边整理。南纬44度风浪很大,海上搜寻很困难,一班12小时的瞭望,全部靠肉眼,很累。一次吃饭时船员搜寻到一个小亮光,于是5个小时内船来回经历了三次搜索,最后发现仅是一个矿泉水瓶子。”张建松回忆。
环保:除了照片 不留下任何东西
“冰雪大陆”南极堪称“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是世界上唯一保持着大自然原始面貌的大陆。由于南极大陆气候酷寒,极端干燥,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果南极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不仅将不可挽回地永远失去这个科学研究的圣地,而且由此引发的后果,将可能使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夏立民给现场数百位观众带来的,除了自己数次极地考察的感受,更多是他在工作之余拍下的极地风光照片。这也是极地科考队员们,唯一能从极地“留下”的东西。
每次外出工作,科考队员都要带一个塑料袋,将自己产生的、看到的所有垃圾,哪怕小如烟灰、痰液等背回工作站处理,而每次科考任务结束,带回来垃圾多达200多吨。
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对考察队员们日常使用的清洁用品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求这些清洁用品中不能含有磷及某些特定的有毒成分,而且要求清洁产品自身可快速生物降解,因为南极的食物链简单而脆弱,气温极低,生物的降解效率很低;此外,由于南极科考的物资补给仅仅依靠“雪龙号”考察船在每年夏天运送一次,仓储有限,还要求产品有浓缩设计。
因此,符合这一高标准环保要求的清洁产品少之又少。多年来,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极地科考队也一直在寻找符合南极环保要求的日用清洁品。经过考察和验证,安利的清洁产品完全符合这些“严苛”的要求。
相随:10年同行安利环保与健康支持极地科考事业
夏立民表示,中国南北极科考队一路走来离不开安利精心细致的呵护,每一家观测站都有着安利的关怀。“雪龙号”破冰船是目前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主要交通工具,从1994年正式执行任务便同安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雪龙号”上有一间“安利环保清洁屋”,科考队员在此进行日常清洗工作。在航行历程中,“安利环保清洁小屋”以其人性化的设计和环保的清洁产品,让在特殊环境下辛勤工作的考察队员在清洁衣物的同时充分感受休闲、舒适、环保、绿色的氛围和安利产品带来的清新体验,受到了全体考察队员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安利(中国)与极地科考合作全面展开,要追溯到2002年春天双方一次极小的合作。5月31日,安利公司在中国目前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上为“安利杯”国土征文比赛的获奖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课上,安利的环保理念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考察了安利公司在广州的工厂,并对相关产品的数据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决定,从2002年起,在中国南北极的考察队、考察站、考察船全面启用安利的环保日用品。
2002年8月,安利公司赞助中国南极的科学考察,把公司六种家居和个人清洁用品送到了南极,成为中国极地科考的指定专用清洁用品,揭开了安利极地品牌战略的序幕。
中国极地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教授说,根据《南极环保协定》的规定,生活用水必须经过生化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因此,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和极地科考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种符合南极苛刻环保要求的日用清洁品。首先这种清洁品不能含有磷的成分,因为磷酸盐被公认为污染资源的罪魁祸首。其次由于南极食物链简单而脆弱,气温低,生物的降解效率也低。因此清洁用品的可快速生物降解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产品要有浓缩设计,方便运输。第四,南极使用的清洁用品必须高效,绝对不能含有任何有害成分。“这么四条,就把绝大多数厂家的产品关在了南极的大门外,”董教授强调。
除了家居和个人清洁用品,极地科考队员长期远离大陆,后勤补给比较困难,反传销网,饮食中缺乏蔬菜和水果,队员营养素摄入不足,从2003年起,安利公司为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提供纽崔莱营养素补充类食品,以保障考察队员的身体健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先后授予安利纽崔莱品牌多种产品“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称号。
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奔赴北极。安利12款家护、个护产品因符合极其严格的“南极条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伴随考察队员一起飘洋过海前往北极。
对于安利(中国)来说,要让“环保”成为安利的符号之一,赞助极地科考活动作用巨大,但这还不够。安利公司提出的“给后代保留一个自然、洁净的地球”以及“有健康才有将来”的口号,就是其企业文化健康、环保理念的延展。正因为如此,安利赞助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的意义也就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