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5日电 又是一年国庆小长假,与往年国庆节不同的是,今年人们外出旅游多了一层“防护衣”——《旅游法》。自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将满一年。针对旅游中强迫购物等现象,已见实效。然而游客如何避开“被团购”也需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在做客中国新闻网生活频道视频访谈间时提醒广大网友,游客出游时需要提前了解旅游服务企业,同时对低价消费陷阱有理性判断,货比三家。 尽管如今有《旅游法》为游客出行护航,但普通老百姓法律意识仍然淡薄。如何靠自己识破强制购物的陷阱? 宋瑞表示,首先,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者,需要对一个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比如说,它如果明显的连往返机票都不够,你还要几日几晚,还要住几星级,这显然低于最基本成本。可想而知,那么后面会有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陷阱在里面”。其次,游客在选择旅游线路或者具体的旅游服务企业时,应该更多的花一些时间去了解。比如企业过往经营情况、服务情况、品牌、口碑等。“原来我们说信息不对称,现在信息已经非常透明了,很多的信息可以充分的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 最后,宋瑞提醒,游客应该有旅游相关的知识储备。“现在我们已经有规范的出游合同。合同上应该有什么、必须规定什么,也有很多在附件里面。”宋瑞表示,如同买家具需要了解家具材质、款式、后续的服务等,旅游产品也需要消费者有充分的自身知识储备,包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中新网生活频道) (责任编辑:传销何日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