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听课”】 “对朋友家人不能说实话” 10月24日8时50分,在韩大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8号楼3单元一层的一个两居室,这是上午第一场“讲课”的地方。走进客厅时,只见10余名“投资人”已在沙发上落座,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有的投资人手里还拿着笔和小本子。临近开课的时候,又有10余名投资人涌进来,使本来狭小的客厅变得更加拥挤。因座位有限,很多投资人都站着听。 “新朋友请往前面来。您是哪条线上的,谁介绍来的?”一个戴眼镜、身穿红色上衣的时尚女孩言语间透露着诚恳。“我叫汪燕,来自河南,我曾经是一名会计。”汪燕说,这个项目没有老师,也没讲师,“我跟大家一样,只是早来了几天,当初也是朋友把我‘骗’进来的。”不过,她说现在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如果没有这个朋友,她很可能一辈子也走不进这个项目。 “我们都是被朋友忽悠过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说实话。”汪燕说,这不是欺骗,只能算是善意的谎言,“如果当初说了实话,朋友一听肯定不会过来。只要朋友过来了,住上5到7天,每天跟着学习这个项目的知识,最后肯定能认同。” “这是犹太大学生发明的” “大校中校一律无效,博士硕士一律无视,省长市长一起成长。”汪燕说,这是这个项目的顺口溜,她个人认为这个项目不是投资,更像是借贷,先一次性借出48930元,然后找三个最好的伙伴,经过一年半至两年半时间可以完成最高收入566万元的目标。 汪燕还介绍说,这个模式最初是两个犹太大学生发明的,在美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在一次新加坡的国际博览会上,中国政府花巨资将这个模式买下来,然后回到中国试点。最初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试点,取得成功后开始向内蒙古、云南等地推广。 40分钟后,汪燕讲完了,记者发现,很多听课的“投资人”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干“事业”】 “反复思量决心定,不上平台不还朝” 罗记者说,他也在五期租房子住,离韩大爷家不远。记者发现,这些做项目的人全部都在上上城第五期小区内租了房子,每天在一起“讲工作”、听课、喝茶、聊天、喝酒,看起来还是很舒适的。 在小区内,记者经常能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年人行色匆匆,有的还在低声交谈。“这些人都是做这个(新项目)的,因为不能公开,所以大家都没有打招呼。”韩大爷说,保守估计,至少有数千人在燕郊从事这个项目。(责任编辑:风清扬) |